醫健:醫患同行:國際在家安老趨勢:以護士專業為主導
隨着人口老化加劇,康復與基層健康服務需求日益迫切。醫院治療與在家安老之間的斷層,成為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。本港政府的安老政策仍固守過時的福利思維,停留在現金援助與家務協助的層面,未能跟上國際專業主導的照護模式,把握國際居家照護以護士專業為主導的核心趨勢,導致政策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。
香港人口近四分之一為65歲以上長者,跨境養老更成為大灣區融合下的新趨勢。當老化加速,尤其在融合大灣區生活以後,本港市民更希望在兩地得到同樣的全面護理,能接受相同水準的醫療及護理服務,真正能做到安心養老。
香港安老政策存在根本性的理念混淆——將「居家安老」簡單理解為「非院舍照顧」,而非一套完整的專業照護體系。
社會福利署的「居家安老」服務仍以家務助理、送飯服務及個人照顧為主。理念導致服務零散化,缺乏貫穿醫院至家庭的連續性照顧。長者出院後的關鍵過渡期,常出現照顧斷層,健康狀況反覆惡化,形成「出院-再入院」的惡性循環。
反觀國際先進經驗,居家安老的核心是「家作為護理場所」,透過專業團隊將必要的醫療照護、復健服務和安全環境延伸至家庭。全球領先的居家照護體系均以護理專業為核心,而非香港目前的以福利工作者為主導的模式。在英國、加拿大等地的居家照護體系中,社區護理師負責全面評估長者需求、制訂個人化照顧計劃、協調跨專業團隊,並監督照顧品質。
護理師在家庭環境中執行臨床護理,包括傷口處理、藥物管理、慢性病監測和健康指導,遠遠超越香港目前的「個人照顧」層面。但香港卻仍將護理專業邊緣化,使居家服務淪為簡單的體力及生活協助,無法應對長者複雜的多重慢性病和功能衰退問題。
香港社區護理學會榮譽司庫 曹聖玉博士

